尼泊爾︱EBC 珠峰基地營行前準備篇:體能訓練、行李打包、預算、攝影器材、海關文件準備

到底爬 EBC 尼泊爾珠峰基地營(Everest Base Camp、聖母峰基地營)該怎麼進行行前準備呢?畢竟是一趟前後長達 15 天,且在這麼高海拔地區的旅行,行前準備是非常重要的。包含了旅行前的健康諮詢、旅遊門診(高山症藥物準備)、體能訓練規劃、行李打包準備內容(爬 EBC 該怎麼穿?要準備哪些器具與設備?攝影愛好者該怎麼帶攝影器材?)、該帶多少錢(預算?),以及非常重要的,尼泊爾海關入關應該準備哪些資料?在這篇文章裡一次告訴你。


在前文「看見珠峰!尼泊爾珠峰基地營 EBC 健行全紀錄懶人包」提到,我們會將行前準備的所有相關資訊整理成一篇文章,因為實在要了解及準備的資料不少,所以獨立一篇文章來進行介紹。

文章目錄

只要有心,人人都能爬 EBC!

那麼到底,什麼樣的人能參加 EBC 珠峰基地營健行的行程呢?

爬完 EBC 後,翰斯的感想是,「只要有心,人人都能爬 EBC!」。

是的,的確如此。不過有幾個前提需要符合:

 

第一,需要經過旅行門診相關醫師評估你的身體狀況並同意。
第二,出發前你能有毅力的自主進行體能訓練。

符合以上兩點,就算你不是登山咖(像翰斯平常沒在爬山,算是都市飼料雞,上一次爬山是八年前的嘉明湖,真的是登山弱雞一隻),也有機會能挑戰 EBC,完成親眼看見珠峰的心願。

接下來,以翰斯這次爬 EBC 並順利完成整個旅程的經驗為例,來看看行前準備需要哪些注意事項與物品吧。(本文寫給登山初學者參考,登高山老手請跳過)

專業健康諮詢

因為翰斯之前從來沒爬過這麼高的高山(最高就是台灣的玉山 3952 公尺而已),EBC 珠峰基地營的夢幻路線,有許多天都是在海拔四千公尺以上行走,所以,評估能不能順利完成 EBC 時,

不能用台灣登山經驗來評估 EBC
不能用台灣登山經驗來評估 EBC
不能用台灣登山經驗來評估 EBC

因為很重要,所以再說三次。

畢竟,連登山老手在這樣的高度裡,都有可能會面臨高山症的挑戰了,更何況幾乎沒有在四千公尺以上走跳的我們,更是得求助專業人士的協助囉。

因為翰斯目前為止所有的登山經驗,都是跟著野樵楊大哥爬山,所以這次對我來說算是高難度的 EBC 登山體驗,自然也是交給野樵囉!(而且還是楊大哥帶團,家人也比較放心。不過其實野樵的所有領隊都身經百戰經驗豐富(要通過楊大的審核可是不容易呀!),我們在路上也遇到兩團 EBC 下來的野樵團,大家也是爬得很開心呀)

我是十月爬 EBC 的,在五月和楊大哥確認參加之後,六月初就收到了野樵合作的專業健康顧問寄來的 Email,裡頭所附的問卷,問得非常仔細,只要仔細回答,顧問就會細心又貼心的針對問卷上的問題給予專業的回覆與建議,在這裡就可以初步了解自己到底適不適合攀登 EBC 路線,以及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可以加強或是改善的。

健康顧問的回覆信件裡,有著專屬我個人的專業評估與建議,也有自備藥物的建議清單。收到這樣的 Email,真是讓人安心不少呀。

體能訓練

與專業健康顧問的 Email 往來大約需要一至二週左右,如果沒問題了,後續就會收到野樵的團隊通知,裡頭會告訴我們,我們需要配合進行的體能訓練,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項等等。

什麼!!!

迎接這麼夢幻的 EBC 路線,卻只需要跑三千就好了?什麼重訓、雪訓、X訓(我想不到還有什麼了)都不用?

是的,後續翰斯詢問了楊大哥,楊大哥的回覆是,因為 EBC 的路線相對於其他攀登高山的路線,算是非常親民、平民化的大眾路線,路都算蠻好走的,沒有什麼需要出動攀登器材的路段。加上我們去的季節(十月)路上還沒有開始下雪結冰,所以也不需要雪訓。一切需要的,就是充足的體能,以迎接連續的上坡路線而已。(這裡僅以我完成此次 EBC 的體能訓練內容進行分享,每個人身體狀況不同,你可以參考看看,也可以依你自己尋找的專業醫療建議進行體能訓練)

楊大哥希望我們前三個月能維持每天跑三千的習慣,前一個月再早三千、晚三千就可以了。

所以,今晚就開始練習吧!

說來汗顏,其實我有點偷懶,大約只完成了楊大哥所說的要求的一半…不過因為平常每週都有跑全場籃球的習慣,所以體能上來說還不算落後太多。

三千公尺以上高山的高度適應

出發前的一個月,野樵請我們至少進行一次,三千公尺以上的高度適應,至少在海拔三千公尺以上的高山住一個晚上,讓自己的身體進行高度的適應。

 

我認為這是蠻必要的一個步驟。因為我上一次爬山已經是八年前的事,再到三千公尺以上高山的機會是少之又少,所以讓自己的身體習慣一下高山的海拔與空氣,是有需要的。好在,身在台灣是一件幸福的事,只要開著車,就可以很輕鬆的到達三千公尺以上的高山。

這一次我麻煩了老同學兼球友兼識途老馬 Max 同學(再次謝謝 Max!),在前一個月的某個週五晚上一起開始直衝合歡山,從台北出發,大約三個多小時就可以到達合歡山區,簡單又方便。

我們到達合歡山時已接近半夜,在附近搭個帳蓬,半夜再爬起來拍個星空。
(紅色的光是停車場裡其他車輛的剎車燈,是不是有異世界的感覺😆

我們也一起拿著相機,喝著熱飲,迎接七彩的日出(今天日出真的蠻美der!)

既然都來到合歡山了,那就順便登一下合歡山主峰好了。主峰和石門山都是很好登的百岳,一不小心又收下了一座百岳。

在台灣的高山,就可以拍到這樣的風景唷!(小聲:哪還去 EBC 幹什麼?(喂~~~))

旅遊醫學門診

出發前十天左右,我依照野樵信件裡的說明,去旅遊門診就醫,聽取醫師的專業建議,並領取高山症預防藥物。

我一直以為,一般大型醫院都會有旅遊醫學門診,直到查了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的旅遊醫學門診網頁之後,才發現原來只有部分醫院的家庭醫學科有旅遊醫學門診。今天我來到台北市區的馬偕醫院家醫科掛號旅遊醫學門診,之前有印象有來過,可能是帶小朋友來掛號吧,我自己還沒在台北馬偕掛號過,所以我要先進行初診的資料填寫。

馬偕的家醫科在平安樓二樓。

這裡就是家庭醫學科,兼旅遊醫學門診的地方囉。

除了進行血壓檢測之外,也要填寫一些資料,協助醫生進行診斷。

除了醫生的細心詢問與建議之外,在了解我的旅行目的地之後,醫生也發了高山症的衛教單給我,讓我對高山症有更進一步的認知。

關於高山症

請參考下方醫生提供的衛教單,裡頭有清楚的說明,我就不再打一次了。

還好我身體還算健康,也沒什麼不良嗜好,醫生只給了我一些高山症預防藥物「丹木斯 (Diamox, Acetazolamide)」,建議我出發當天早上還在台灣,就可以早半顆、晚半顆的進行預防,到達高海拔時如果有一點點高山症症狀時,則可以增加到早一顆、晚一顆。最後還給了我三顆止瀉劑,畢竟是到尼泊爾嘛,不過因為我只喝瓶裝水或是野樵貼心準備的煮水工(扛著瓦斯筒跟我們登山,超猛der!)所煮的熱水,以及食用一路上的山屋所提供的食物,到是沒有出現什麼水土不服的狀況。

我都有聽醫生的話,出國當天就乖乖的開始吃丹木斯。

 

不過最後我高山症算是沒有發作,但卻在下山的歸途時在高山上感冒了(可能是晚上都跑出去拍星空的關係吧…),非常感謝楊大哥以及好心的團友們,幾乎全團的感冒藥都給了我一些,讓我在高山上的感冒症狀能減輕一些。

EBC 珠峰基地營行李準備與打包

為期十五天的 EBC 珠峰基地營,到底該準備哪些東西呢?

因為我沒什麼登高山的經驗(應該說完全沒有),所以,我借了野樵的行李準備清單分享給大家。
(粗體字的部分,是翰斯覺得非常重要,一定要帶的)

個人裝備

  • 護照(一份影印備用,護照請隨身攜帶)有效期6個月以上
  • 台胞證<有效期3個月以上>,有在大陸轉機的夥伴要攜帶
  • 2吋照片6張(請隨身攜帶,實際上用不到這麼多)
  • 錢(USD)小金額美鈔如1元可以多準備,給小費會較方便
  • 行程表
  • 一支筆
  • 薄外套<加德滿都用>
  • 換洗衣物
  • 盥洗用具、防曬油、護唇膏、乳液
  • 個人藥品 (維他命B群、維他命C、電解質發泡錠、運動飲料粉或補充凍飲)
  • 衛生紙及濕紙巾
  • 相機(電池、記憶卡、充電座)
  • 插頭轉換器(兩圓頭)
  • 行動電源(要標示清楚)

登山裝備

  • 小背包(大約25~35公升,含背包套)
  • 排汗長袖上衣、輕量快乾的登山長褲
  • GORE-TEX 防風外套
  • 登山鞋(中高筒鞋)
  • 襪子:厚登山襪或羊毛襪2~3雙
  • 頭巾、遮陽帽(建議大圓盤帽)
  • 備用衣物
  • 睡衣<睡覺穿防寒衛生衣褲>
  • 睡袋<禦寒 -5以下>
  • 太陽眼鏡<必備> 請準備有抗UV的太陽鏡,平常配戴眼鏡會變色的鏡片不適用。
  • 禦寒手套
  • 毛帽(可以拉下來蓋住耳朵的那種)
  • 保暖衣褲(羽毛衣或派爾)
  • 雨衣褲(兩截式)、雨傘
  • 輕便拖鞋或涼鞋(山屋休息時換穿)
  • 頭燈及電池
  • 護膝及綁腿
  • 曬衣繩(曬衣用)
  • 保溫瓶、耐熱水瓶
  • 登山杖(建議二隻)

野樵準備

  • 攜行袋 <給挑夫背一人控制12.5kg 以內>
  • 小背包套(約25~35L)
  • 國旗
  • 冰爪<加德滿都領取>

建議大家出發前,可以參考一下這份打包準備表。其中有幾樣我要特別說明一下:

  • GORE-TEX 防風外套:重要中的重要,算是行程裡最重要的登山裝備。白天登山有太陽時,因為一直在行走爬坡,其實是蠻熱的,所以我的穿著會是裡頭一件排汗衣,外頭直接套上 GORE-TEX 外套即可。這裝備如果有在爬山的人一定會有,但像我們這種平常沒在爬山的,不要以為穿個羽絨外套就可以上去唷,又冷又熱是很容易感冒及高山症的。(感謝 Max 同學提供)
  • 排汗長袖衣:平常登山時穿在裡頭,建議可以買料子好一點的,傍晚到木屋時就脫下晾乾換上保暖內衣。晾乾的排汗衣,隔天還能再穿…(我也不習慣,但山上真的沒機會洗衣服,洗了也不會乾呀!)另外,如果有跑步或是打球穿著的緊身壓縮褲,也非常建議在登山時穿著,可減少抽筋狀況的發生(翰斯切身體驗!)
  • 保暖衣物與睡袋:包含了登山時穿在防風外套以及排汗衣中間的保暖層,可選擇派爾織法的保暖衣或是防寒係數高的羽絨衣(再次感謝 Max 同學提供),爬山時頭部的保暖以及手部的保暖也很重要(尤其是頭部,高山上的太陽很大,風也很大,一不小心就很容易感冒),也包含了晚上睡覺時要穿的全套保暖衣物和耐低溫睡袋(什麼!也是 Max 同學借我的!),高山上的衣晚,溫度會降到攝氏零度以下,是非常寒冷的!
  • 登山鞋:最好選擇具有 GORE-TEX 防水功能的鞋,不然遇到下雨鞋溼了,會冷到心裡呀!(感謝老妹特別採購贈送)
  • 雨衣褲:這是平常楊大哥要求我們一定要放在隨身背包裡的,好在這次行程中我們每天都是大晴天,沒有用到。要是遇到下雨時,沒有雨衣褲的話,下場可能非常悲慘。
  • 保溫瓶、耐熱水瓶:必備!在寒冷的高山上,能喝到熱水真的是件很幸福的事,經過這一次的經驗,讓我學到,隨身背包裡,可以帶著一個小型約 500 ml 左右的保溫瓶,再帶一個冷水壺。路上到一個小休息點時,如果冷水壺裡的水不熱了(早上可以先裝熱水再慢慢冷卻),那就加一點保溫瓶裡的熱水,這樣就隨時可以喝到熱水了。
  • 太陽眼鏡:文裡就寫必備了,高山上要好好保護眼睛呀。
  • 防曬乳:必備,高山上的陽光的傷害非常驚人!(我的雙手手背就曬得超級黑)
  • 護唇膏:也是必備,在山上除了防止嘴唇破裂之外,最後到高山時,沒有凡士林抹鼻孔,也可以用手指沾護唇膏塗抹鼻孔內壁,不然高山上因為乾燥而寒冷,鼻腔內壁容易破裂,會很疼的。

(2019/12/12後記:後續愈寫想到愈多,這裡再補充幾樣必備的好東西~)

  • 乾洗頭:來到山上才發現,不是每個山屋都有熱水能洗澡的,更別提能洗頭了。有在爬山的人都知道,在很高的高山上洗頭的話,因為也沒有電力能馬上吹乾頭髮,頭溼溼的是非常容易引發高山症的。再加上我這個人只要一天沒洗澡沒洗頭就會整個非常難入眠睡不著,好在這次的神隊友們借我這個好東西(感謝好心的神隊友 Amos 和 Miki 借我乾洗頭,最後 Miki 還給了我一瓶! *翰斯鞠躬*),在高山上至少晚上有洗完頭的感覺,還能睡得著呀!
  • USB 電池充電器:這東西也是上山必備!一般在買相機時,原廠附的電池充電器,通常是直接插插座的那種,但在山上這種東西不僅會佔掉一個電池插座,甚至在一個海拔高度以上的木屋,沒有提供電力時,這時就非常需要這個 USB 電池充電器了。這充電器有兩個 bay 可以一次充兩顆電池,然後又有 Micro USB 和 Type C 的兩個插孔,這個好處就是可以用隨身的電力銀行和一般的手機充電線就可以為相機電池充電了(而且還可以一次充兩顆!充電時還有 LED 顯示充電進度),在寒冷的高山上,電力消耗很快,這個是攝影愛好者們必備呀!(按我去購買

以上這些物品,如果平常不是個登山咖,建議可以和登山的好友們借一下,因為好品質的登山服裝及器具可以帶來很大的幫助,但是都不便宜,如果有友情牌的物品,那自然是再好不過了。如果有些東西還借不到的話,建議可以到迪X濃進行採購,CP值還蠻高的(內湖店非常大又好逛呀)

終於要出發前往 EBC 了,我也準備得差不多了,整個行李打包的示意圖如下(不包含乾糧):

最後,我們來復習一下,最後我的隨身背包裡,到底有什麼東西:

保暖中層衣、保溫瓶、冷水壺、個人藥物(含防曬乳、護唇膏等),以及自己喜歡的乾糧。

是的,就只有這樣。

在這樣的高山上,能少一公斤是一公斤,除非你對自己的體力非常有自信,不然,其他的物品,就交給隨行的 porter,請他們幫你揹到下一個木屋休息點吧。(當然,攝影愛好者的隨身攝影器材要帶哪些,我們後頭再來討論)

攝影器材準備

身為一個攝影愛好者,自然是希望在爬像 EBC 珠峰基地營這樣的夢幻路線時,能帶著自己最好的攝影器材,儘情的拍下沿途的壯麗山景。但事實上,實際爬過之後,翰斯的感想,還是老話一句:

「在這樣的高山上,能少一公斤是一公斤」

是的,我又重覆講了一遍,因為,真的如此!

還記得行程的第三天,爬山的第二天,要從法克定爬到南崎巴札時,翰斯爬到快雙腿抽筋嗎?因為除了背包裡該有的東西我都沒少之外,我身上還多了兩台相機機身、五顆鏡頭、八顆電池、離機閃燈和觸發器、多片濾鏡,還有小米 20000 的電力銀行,整個重到不行呀。隔天調整重量,把不會用到的鏡頭(其實,在爬山的過程中,也沒有時間換鏡頭‥‥‥)及攝影器材放進攜行袋,並穿上平常打籃球時會穿的壓縮褲之後,後續都沒有再發生抽筋的現象了呀。

那麼到底,在爬 EBC 的路線時,我身上帶了什麼相機呢?

在這麼高的高山上拍照,訴求不外是「」重量輕、「」體積小、「」有備援機(才不會有登寶山空手而回之憾)吧!

所以,我身上隨身帶著兩台相機,分別是:

  • Olympus E-M5 mark2,搭配 Olympus M.ZUIKO DIGITAL ED 12-40mm F2.8 PRO 變焦鏡。
  • Olympus E-M10 mark3,搭配 Olympus M.ZUIKO DIGITAL ED 75mm F1.8 定焦鏡。

為什麼我會帶著這樣的搭配嗎?原因如下:

 

  • 兩台皆為 m43 無反單眼相機,體積較小重量較輕,適合登山使用。(還很便宜呢!)
  • Olympus E-M5 mark2 防滴防塵,可耐高山低溫操作。(事實證明,E-M10 mark3 也通過了 EBC 的考驗)
  • 兩台系統相同,鏡頭可共用,不需帶不同系統之鏡頭。
  • 兩台系統相同,可互為備援機,萬一高山上有一台沒電或是掛點了,另一台可以馬上頂上。
  • 兩台搭配鏡頭含蓋廣角到望遠,路上遇到任何突發狀況都可以直接拿起相機拍照,不需再更換鏡頭,錯失拍照良機。

事實證明,這樣的搭配還真不賴,尤其那顆有著「神之光」稱號的 Olympus 75mm F1.8 換算等效焦長為 150mm,加上 F1.8 的大光圈,雖然不常拿起來拍照,但許多我很喜歡的照片,都是這顆鏡頭拍的。

我是使用「Peak Design Capture V3」相機快扣(購買:蝦皮樂天市場)的扣具將一台相機掛在背包上(也可加買腰部配件掛在腰間,但後來因為沒有腰帶,所以就沒有掛在腰上,不然也很方便。三代的快扣是正方型的,所以什麼方向都可以卡進去,非常方便!),另一台相機用肩帶掛在脖子上(還好相機加鏡頭不算重,要是揹著我的 Canon 5D2 掛在脖子上一整天,大概脖子斷了,也爬不上去了吧)。

整個揹上兩台相機的照片,就像下方照片所示,還可以用頭巾綁在腰帶上固定胸前的相機鏡頭,才不會晃動(蛙大綁法)。另外,肚子這麼大一定是因為塞了多顆電池和濾鏡,絕對不是因為太胖!(欲蓋彌彰)

至於另外帶的一顆超廣角,一顆長焦段變焦,則是整路沒拿出來拍過(後來也都在攜行袋裡,沒放在隨身背包上),另外一顆較重一點的 7.5mm 魚眼定焦手機鏡,到是有在晚上拍星空時,拿出來使用過。

當然,也有隊友們帶著一台專業全幅相機以及大三元鏡上山(我非常佩服他們的體力),我只是把這個我覺得還不錯的搭配(畢竟我的照片只在網路上使用,並沒有要輸出整面牆)分享給大家參考一下囉。

行李談得差不多了,我們來談談 EBC 的相關費用與預算吧!

 

本文引自:http://hansphoto.tw 翰斯輕旅攝 尼泊爾︱EBC 珠峰基地營行前準備篇:體能訓練、行李打包、預算、攝影器材、海關文件準備  點擊前往查看全文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